一切細節都是英倫風、儀式感!
英國每間寄宿學校都有自己的歷史傳統,我的母校 Christ’s Hospital 亦然。從我踏進學校的第一天起,就被一身典雅、充滿英倫風的校服深深吸引:黃色長襪、黑色長外套和白色領巾,彷彿從歷史畫卷中走出來的角色。每天進飯堂時,樂隊演奏《Sussex by the Sea》的旋律,這種儀式感實在只有英國寄宿學校才找到!
然而,如果你是樂隊成員,那麼進飯堂演奏時,你就是看著同學先排隊拿食物!我以前吹單簧管,演奏過後,為了能快點吃飯,拆樂器的速度快得驚人。陰雲密布的日子,我們常常盯著天空,希望能下雨,因為一旦下雨,樂隊的演出就會取消,我就可以提前享用晚餐。可惜這樣的日子並不多,學校的「天幕」似乎總是在我們行進前幾分鐘才讓太陽露臉。現在回想,其實當年演奏並不是chore,而是無比的 pride,因為帶著使命感去延續學校傳統,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。
拒絕《哈利波特》的校園傳奇
Christ’s Hospital 校園充滿歷史,八間宿舍以著名校友命名,例如詩人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和作家 Charles Lamb。每天走過的紅磚迴廊,都是由1666年倫敦大火前的建築重建而成。每次在 Big School 集會時,我都會望向那塊寫著「這學校由 Edward 六世1552年創立」的牌匾,心中不禁感慨萬千 — 歷年有多少傑出的校友在我身處的位置,看著同一個牆壁、同一個天花板,在唱著同一首校歌?感覺相當奇妙!
有人覺得傳統等如死板,但在很多情況下,它們是一種堅持,一種原則,一種情操,更是芸芸校友的珍貴連結、莘莘學子的生活一部分。《哈利波特》電影曾經挑選了我校飯堂作為拍攝場地,但學校需要暫時拆除校長的肖像,而我們學校一口拒絕了。這樣的堅持,讓我們對保留傳統有了更深的體會。
傳統不是儀式,傳統是前人留下的蹤跡
每週的禮拜堂,對於很多沒有宗教信仰的人,一開始需要時間適應,我也是其中一份子。初時對我來說有些古怪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也成為了日常的一部分。管風琴的音量震耳欲聾,唱詩班的歌詞在耳邊迴響。即使偶爾有人在禮拜堂打瞌睡,但這些都讓我明白,學校的傳統不僅是歷史建築,不僅是習俗儀式;學校的傳統是所有曾經在這裡學習過的人所留下的痕跡,由我們、你們沿著腳印走過一樣的路。